薪水凍漲、房價過高的時代,到底該 買房 ?還是該 租房 ?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。
租屋族的目標就是晉身為有房族,但就怕買了房子,結果房價下跌,剛好變成房奴,必須「吃土養房」;想靠租屋先存錢,不過又怕幫房東繳房貸幾年後,追不上房價的上漲幅度。
買房子並不是「應不應該」的問題,而是「有沒有能力」的事。只要有錢,供得起頭期款,且後續的房貸也應付有餘,那麼人人都可以評估自身需求,決定要不要買房子。
以下列出買房以及租房的優缺點,還有支持買房或是支持租房的理由,你可以看看兩邊的意見,再比對自己真實的狀況,讓你可以有更多的考量面向
「要不要買房」不是辯論比賽,是真實人生
買房租房的差別
可能須面對的項目 | 租房 | 買房 |
每月要支出一筆費用 | ✔ | ✔ |
需不需要籌自備款 | ✖ | ✔ |
每年繳房屋稅及地價稅 | ✖ | ✔ |
負擔修繕費及火災與地震保險費 | ✖ | ✔ |
有無房屋與土地所有權 | ✖ | ✔ |
享有不動產可能增值空間 | ✖ | ✔ |
承擔不動產可能跌價空間 | ✖ | ✔ |
可否常常更換 | ✔ | ✖ |
可否做為退休金來源 | ✖ | ✔ (以房養老) |
買房變屋奴?租屋幫房東繳房貸?
反對買房的人 :
以投資角度來看 : 房價過高,當包租公的投資報酬率過低,不如拿買房的錢去投資股票,每年賺5%很容易
以自住需求來看 : 房貸會讓每月可動用資金減少,生活品質變得不好,「買房只會讓自己變成屋奴」。
而且台灣少子化的危機愈來愈嚴重,未來人口一定愈來愈少,這時房子的需求一定小於供給,房價當然會跌,現在當然不該買。
支持買房的人:
認為房子可保值、可抗通膨,自己買房繳房貸,遠比租屋幫房東養房子來得實際,而且房價長期趨勢是上漲,只要挑對地點,還能靠房子賺錢,回顧過去買房賺大錢的人比比皆是,此為最佳印證。
照經濟學最簡單的原理來說,房價好像應該會一直跌。如果這是一場辯論比賽,或許我會輸,但我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人生,萬一房價就是不跌,而且還一直漲,未來你可能就更難買到了。
不覺得投資可以賺回 5 % ,還不如穩定投資房地產
買房vs租屋的選擇 其實是支出比較 哪個划算就選它
在不考慮「房價上漲與否」這類機會成本的情況下,買屋與租屋的選擇就是「租金支出」與「貸款利息支出和房屋折舊」的比較。如果計算之後是後者比較高,那就是租屋划算;反之則是買屋比較划算。
反對買房的人 :
大部分是年輕一代,因為年輕人一出社會就碰到台灣房價大漲的環境,導致「房貸利息支出和房屋折舊」的總和遠比「租金支出」高出非常多,所以若純粹用數字看,買屋絕對不划算,租屋反而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選擇。
支持買房的人:
誰說買房子一定要買台北市黃金地段?應該是「先求有」,在大台北地區房價便宜地點先買一間自有的房子,這樣不僅可以保障財務安定(錢就不會拿到別處亂花用或買股虧損等等),也能對心理產生一股安定感。此外,買了房子就要想盡辦法趕快繳清貸款,這樣一來,這間房子就是「存下來的資產」,日後不論是職場中途失業,或是老了退休,都能有個安心之所。
房貸支出不超過薪水三分之一 想買房就買房
不論是買屋或租屋,都各自有其優點與缺點,且雙方也都有其成功與失敗的案例,所以到底是買房好,還是租屋好?我覺得都很好,只要算清楚手上的資金,以及之後每月房貸支出不要超過月薪的三分之一,想買就買,別去理會買屋成本與租屋成本這套數學公式算法。
但是,如果覺得房貸支出會排擠自己或家庭的其他預算,例如付了房貸就沒辦法養兒育女(養育金、教育費)、沒辦法買足夠的人身保險、醫療險,或是無法每個月再提撥一筆錢出來提前做退休規畫等等,那麼你就要仔細評估是否一定要買房。
事實上,買房年齡普遍落於35歲~40歲之間,這個年齡層代表什麼?就是年輕時本來就沒有能力買房(除非是爸媽幫忙),一定是出社會工作後,經過10~15年的努力存錢、投資,累積到一定資本後才有能力買房子。所以,我覺得「要不要買房」應該是35歲以後才需要討論的議題,假設35歲買房,然後提前把房貸在45歲前還清,就已經算是勝利組了!
逐工作地點而租居 把錢存下來也是勝利組
但是,如果45歲還沒買房,也不算是失敗組,因為我見過很多不買房的人,他們手上握有現金,卻是逐工作地點而租屋居住,完全是因應現在的工作大環境,跳槽到哪裡上班,就搬家到公司附近租房子,一來可以換屋居住,改變心情;二來住家離公司近,省下交通時間,生活更有彈性,同時手上存下的錢也多,可動用的資金比買房者多,這也是勝利組。
買房3原則
1.「租金/房貸所得比」要低於月收入的1/3
如果承租房子的租金或購屋的房價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,付房租或房貸費用將會十分吃力,甚至會影響到生活品質,因此評估適合的房租或房貸,應低於月收入的1/3較適宜。
2.「房價所得比」要10倍以下
房價所得比是評估房價是否合理的好方法,例如房價所得比為「20」,代表1個人(家庭)要不吃不喝工作20年,才能換得1間房子,根據全世界城市的長期平均,通常房價所得比10倍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數據。
3.投資看「租金報酬率」
如果買房後要出租賺取租金,至少要拿到4%的租金報酬率才合理。租金報酬率的意思是,買一間房子來出租,每年可以有幾%的報酬率,而這通常要扣除一切的費用(修繕、房屋稅、地價稅等)之後才算。
買房3條件
想買房隨時都可以買,只要具備三個條件:
1.準備好頭期款
2.多比較貸款的條件與還款方式
3.依據實價登錄判斷房價的合理性
買房後的出租投資報酬率高於4%(因為台股股利已達3%~4%)
就算用來自住,也可以用這個數值來估算
買房租房優缺點
優點 | 缺點 | |
買房 |
|
1.房屋總價高 2.承受房貸壓力 3.買房後居住地點無法隨意更換,如果周遭鄰居不友善,無法隨意搬家 4.天災人禍造成的財物損失(地震,火災,水災,土壤液化等) 5.需負擔更多費用(房屋稅,修繕費等) 6.需接受購屋而失去的無形機會成本(娛樂費,進修費等),無法任意想旅遊、想吃美食、或者想買其他東西 都要考慮到每一筆的支出與花費 7.未來房價可能下跌,個人資產減損 2.付不出房貸: 若房貸金額太高使貸款者無法負荷, 會使貸款者收入中斷,有生活危機 8.要存到買房的頭期款 |
租房 |
1.房租負擔較輕 |
1.房東可能收回房子,房租可能調高,可能遇到惡房東,續租與否、能不能久居,都需經過房東的同意 2.內心無歸屬感 3.年紀大不容易租房子 4.房屋繳得再多房子也不會是自己的,無法累積資產 5.用錢容易無節制 6.有額外費用必須支付(例如押金、大樓管理費) 7.付20年房租可能是在幫房東繳貸款 8.比一次買房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在找適合你的房子 9.可否登記戶籍,衍生小孩出生後將來學籍問題 10.無房產階級 11.容易變月光族(沒有理財儲蓄計畫) |
買房租房風險成本
買房 | 租房 | |
風險 |
可能會因為繳不起房貸,導致房子被抵押,或是在背上更多的債務 可能因為惡鄰居的關係,會再多花些額外的支出 如果未來房價貶值,造成個人資產損失 |
現實生活中不乏遇到房東忽然決定不再繼續給人續租, 而導致居住者一時找不到居所而流落街頭的情形,租房的風險便在於此 對於單身者可能影響不大,但若家有老小要照顧時,租賃契約較無保障 |
成本 |
因為天災人禍造成的財物損失(地震,火災,水災,土壤液化等) 當你度過只需要繳房貸利息的緩衝期後,這時所剩的薪資在扣除應繳費用後, 有可能因為房子的地點,而無法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 無法很隨意地更換工作,也會更擔心被資遣
|
租房成本北中南有差,我自己的經驗+查591台北比較OK的小套房幾乎都1.4萬/月起跳
|
常有新聞媒體報導,一間房子要不吃不喝N年才能買到
但真的建議大家在考慮該買房或者租房時,
多方衡量自己的需求與個人家庭、工作狀況、市場環境
在房市看壞時,若有買房需求,可以選擇先租房後買房,
買房時也不要認為一定會漲價賺錢,也不要只看買房、房貸沉重的一面,
畢竟要不要買房牽扯到的是人生機會成本的取捨
租房、買房並沒有哪邊是一定正確的,一方面要衡量自身的經濟狀況,一方面更要衡量自己的需求
如果是屬於因工作所需而經常搬家的人,或許能夠租房會比較適合你
但如果是追尋安定,想要強迫自己儲蓄的人,或許買房子、付房貸的方案更適合你
若在盤算自身條件與需求之後,自住型買房者還是可依自身需求決定是否買房,
畢竟是自己要住的,能有自己的房子比較好
由以上舉例可知,建議在房市看好時,可以選擇買房,讓房貸取代房租比較好
每一個決定都是影響未來的關鍵,端看您想要過著什麼樣的生活!
再次提醒,以上所談,都是侷限於「買房子為自用」的前提,如果你想靠買賣房地產賺錢,那就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議題了!
上完課程,加入Rich 俱樂部,你會知道不同特質的成功方法,會讓你對自己的天賦更加的了解,也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
想了解更多天賦致富的方法,快加入我的Line好友